抗疫“心”防护——寒假心理调适指南


2022年初奥密克戎侵袭津城,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九十五中益中全体师生密切关注,齐心抗议,奋不顾身投入到各类志愿服务中去,用行动诠释着九五益中人的责任和担当。在我们全力配合,共抗疫情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做好自身心灵防护。
一、疫情防控下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
(一)认知层面
可能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现象;顾虑增多、反复思考、对身体的各种感觉特别关注,并将身体上的不舒服与“疫情”联系起来。
(二)情绪层面
1.焦虑。过度关注疫情相关信息;感觉有被传染的危险,表现出烦躁不安,各种焦虑和担心,以至于寝食难安,坐卧不宁。
2.愤怒。由于原有生活规律被打乱和生活空间受限等多种原因,疫情导致的心理压力会逐步增加,如果没有进行有效调整,愤怒情绪往往会迁怒于他人,造成自己和他人的困扰。
3.抑郁。感到沮丧、孤独、被抛弃。会有“疫情怎么没完没了”“为什么是我被隔离”等烦躁委屈的心理。
(三)行为层面
对身体过分关注;反复要求医学检查;服用大量药物;高度警惕,过度担忧,看到任何相关消息,都要转发给周围的人等行为。
二、居家防疫期间做好自我规划
(一)制定合理计划,保证规律作息
制定合理的学习生活计划,维持科学的作息习惯,保持生活的稳定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定期锻炼身体,坚持良好的健身习惯;同时加强时间管理,制定可行的学习目标计划,规划一天中每段时间要做的事,然后严格按计划完成,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你也会体验到满满的成就感。
(二)多陪伴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
不能出门,正好给了我们与家人朋友增进沟通、加强情感联结的机会。和家人分享一些学校的趣事,帮助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同时不要忘记与朋友联系,相互监督是否按时完成学习,彼此提醒是否定期锻炼身体。虽然我们不得不减少外出和聚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也要“被隔离”。我们可以用电话、短信、微信或视频方式加强与亲友的交流。与人交流即是释放,是最有效的舒缓情绪方式,也是最重要的维持情感联结方式。
(三)保持课内课外学习,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有计划地学习。
我们可以给自己列一个令自己感到愉悦而有收获的居家学习与生活清单,并有计划地执行它。按计划表上进行打卡,也是很了不起的体验。例如利用居家隔离这段时间,选一些对自己有益又有趣的书籍,列一个书单,好好享受读书的乐趣。可以做一些读书笔记,这是帮助我们更好感悟人生,汲取他人智慧的有效方法。
(四)开展科学运动,增强身体素质
运动对于身心健康十分重要,运动能增强身体素质,更能有效改善我们的情绪状态。居家期间,体育运动不可落下。可以进行一些室内运动,例如仰卧起坐、有氧健身操等。运动可以帮你减少精神上的紧张,增加心血管机能,增加自我效能,提高自信,提高免疫力抵御疾病。
(五)记录三件好事
积极心理学训练当中有一件可以显著提升个人幸福感的事情就是“记录三件好事”。“好”事是指我们生活中发生的大大小小,能够让你感到快乐、幸运、幸福的事情。研究表明每天坚持记录三件好事1个星期,在随后的6个月内抑郁水平明显降低,幸福感持续提升。积极心理学倡导人们对好事情进行精细加工,以培养积极的心理品格,提升自我幸福感和人生成就!“三件好事”,可记录发生在生活中的那些大好事,也可以是小确幸,比如吃了一顿美食,跟朋友打了一个电话等等。如果你坚持更长的时间,会受益更多。
三、几种心理调适的方法
(一)接纳自己的情绪
遇到重大的应激事件,我们出现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情绪,我们能更好地提高警觉,做好自我保护。
(二)远离让自己感到烦闷的事情
不去反复地刷与疫情相关的信息,可以阅读一本喜欢的书籍、看一部轻松的影片、听一首悦耳的歌曲,或者和家人聊聊天等方式转移一下我们的注意力。
(三)学习使用简单易学的心身安稳法
1、腹式呼吸,缓解焦虑
慢慢吸气,随着吸气,专注于腹部慢慢鼓起来;慢慢将气体呼出去,专注于肚子慢慢瘪下去;重复做十几次,感受平静。
2、蝴蝶拥抱,自我安抚
先把双臂在面前交叉,右手放在左肩或胸前,左手放到右肩或胸前;专心想象心里让自己安全或平静地带,聚焦于正性的想法,感受,身体反应的部位;当有了安全的感觉以后,交替慢慢轻拍你的双肩4-6次,花5秒左右的时间,然后停下来,深吸一口气。随着感到积极的感受不断上升,再次交替轻拍两边4-6次。
3、内心安宁,享受愉悦
心里想一个让你有安全感和平静的地方,并用一个词命名感受;闭上眼睛再回忆景象及愉快的感受,在心里说出相应的那个词,同时感受愉快的身体反应。每次1分钟,连续做5次。
如果感觉自己情绪不好,试一试以上方法吧,同时心理援助热线将为你提供24小时的援助服务。最后,相信青春朝气的你一定能成为情绪的主人,拥有一份乐观阳光的良好心态。

 
发布时间: 2022-03-01
教育网站推荐 中国文明网 中国人民教育社 中国K12教育网 基础教育21世纪 中国曙光教育网 中国基础教育网
中国潜能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北方教育网 天津市教委中学处 招考咨询 天津科学技术馆